学院专业

全部学院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专业 - 全部学院 - 正文

旅游学院

来源:   发布日期: 2023-10-16    审核:张旺民 点击:  

学院简介

湖北大学旅游学院位于湖北大学武昌校区,坐落于环境优美的武汉市沙湖之滨。学院现设有旅游管理、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2个本科专业,拥有旅游管理学术硕士、旅游管理专业硕士(MTA)、人文地理学学术硕士3个硕士点,并在理论经济学和生态学2个博士点招收博士生,具有从本科到硕士、博士研究生在内的完整办学层次。

旅游管理专业始于1989年,获得全国首批旅游管理专业硕士(MTA)学位授予权,历经30余载的发展,专业已成为国家级特色品牌专业,先后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国家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教育部虚拟教研室等十多个国家级品牌,形成了独特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成果丰硕。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源于1942年创建的地理专业,20世纪80年代形成了区域研究和规划的体系,1996年湖北大学获得人文地理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01年人文地理学科成为校级重点学科,2007年该学科成为湖北省重点学科。经过长期的教学与研究积累,目前已逐步形成特色鲜明、国内有一定知名度、省内有较高地位的人文地理学学科点,拥有旅游地理与旅游规划、流域治理与生态修复、城市地理与国土空间规划等特色研究领域。

学院师资雄厚。现有教授10人,副教授11人,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70%以上的教师获高级职称,博士化率90%以上,近50%的教师有海外学习或工作经历。近10余年,学院教师在学术著作、论文发表和科研课题上积累了丰富的成果,先后获批国家级课题13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8项;获得省部级项目30余项,其中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8项。学院教师先后获得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资源共享课、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级一流本科金课课程等奖项荣誉。学院教师以“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为优良传统,将科学研究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积极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服务社会的智慧。学院多位教师分别担任文旅部、湖北省文旅厅、武汉市文旅局及各地文旅、自规、住建、发改、农业等部门咨询专家,通过国土空间规划、旅游规划策划、旅游标准制定、旅游专业人员培训等方式,长期为行业和地方献智献策,在实施旅游扶贫和乡村振兴中受到社会高度认可。

多层次研究平台支撑。中国旅游研究院生态旅游研究基地、湖北大学旅游开发与管理研究中心、湖北省数字文旅研究院、湖北大学旅游发展研究院、湖北大学中国旅游案例教学与研究中心、湖北大学绿色发展研究院、湖北大学文旅产业发展研究中心、湖北大学乡村旅游研究中心等平台,聚焦学术研究与区域发展实践前沿,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同时,学院科研团队也联合国家遥感考古重点实验室湖北考古站、湖北省农业资源与区划研究所、湖北遥感应用中心、湖北省科学数据中心、区域开发与环境响应湖北省重点实验室、鄂西圈生态文化旅游研究院、湖北大学区域规划研究所、湖北大学城市创意与设计研究院、湖北大学水资源管理与政策研究中心等平台开展相关科学研究。

学生培养成绩显著。越来越多的优秀毕业生考入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利兹大学、爱丁堡大学、曼彻斯特大学、谢菲尔德大学、昆士兰大学等境外名校和清华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知名双一流高校继续深造。校友广泛分布于政府机构、文旅企业、规划设计企业及高等院校,在全国旅游学界和文旅行业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为提升学生国际视野,学院已与国际知名旅游院校如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格里菲斯大学、美国天普大学、中佛罗里达大学罗森酒店管理学院等建立联系,正在积极探索本科生和研究生中外合作培养新模式。同时,依托湖北大学国际交流合作平台面向40多个国家或地区计划招收国际学生。近年来,学生在“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普通话推广专项社会实践、省级及以上环保公益类竞赛等赛事活动中频频获奖,依托省级学生工作团队“文华小筑”辅导员工作室先后打造支持了“旅思马迹”志愿服务团队、“荷仙子”环保志愿服务团队等学生品牌活动建设。

旅游学院将秉持“自强、创变、求真、致远”院训,在自强不息中砥砺创新,在追寻至真至诚中行稳致远。


学院特色

学院在多年的教学科研实践中形成"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优良传统,将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紧密结合,坚持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积极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服务社会的智慧,长期服务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为文旅行业发展和地方建设出谋划策。学院多位教师分别担任文旅部、湖北省文旅厅、武汉市文旅局及各地文旅、自规、住建、发改、农业等部门咨询专家,通过国土空间规划、旅游规划策划、旅游标准制定、旅游专业人员培训等方式,长期为行业和地方献智献策,在实施旅游扶贫和乡村振兴中受到社会高度认可。近年来,学院教师先后主持国家级、省部级项目90余项,主持地方规划和咨询类项目超过500项。

学院设有中国旅游研究院生态旅游研究基地、湖北大学旅游开发与管理研究中心、湖北省数字文旅研究院、湖北大学旅游发展研究院、湖北大学中国旅游案例教学与研究中心、湖北大学绿色发展研究院、湖北大学文旅产业发展研究中心、湖北大学乡村旅游研究中心等多个前沿类研究平台。2023年,学院牵头成立湖北省数字文旅研究院,由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与湖北大学共同建设、共同管理,是我省开展数字文旅理论研究、政策创新、人才培养和产学研合作的重要机构,是服务全省乃至全国数字文旅高质量发展的政产学研开放合作平台。该研究院汇聚国内外行业专家,精准吃透国家社会发展需要,致力于面向数字文旅研究前沿和国内、省内数字文旅发展重大战略需求,聚焦湖北数字文旅高质量发展,打造数字文旅高端智库;打造数字文旅研究前沿高地,形成一批引领全国的数字文旅研究成果;打造数字文旅人才的培养基地,培养一批服务于湖北乃至全国的数字文旅管理和创新应用型人才;打造数字文旅产业创新平台,推动数字文旅产学研合作和数字文旅成果应用转化。同时,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系科研团队也联合国家遥感考古重点实验室湖北考古站、湖北省农业资源与区划研究所、湖北遥感应用中心、湖北省科学数据中心、区域开发与环境响应湖北省重点实验室、鄂西圈生态文化旅游研究院等平台开展相关科学研究。


党建工作

学院党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行动遵循,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通过党建促管理、助发展、强筋骨、保质量,有效推动了学院各项工作开展。学院旅游管理系教工党支部获批校级"样板党支部"立项建设,多名同志获得省级、校级"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

人才培养

旅游管理专业分为数字旅游和文旅融合两个方向,设立数字文旅综合实验班和文旅融合综合特色班。数字文旅综合实验班主要对接数字时代文旅产业转型发展新业态,培养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和大数据分析能力的应用型创新人才。文旅融合综合特色班主要通"旅游+"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以旅游管理和文化遗产理论为根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复合型人才。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主要培养具有良好人文地理科学素质和城乡规划设计能力,掌握人文地理、区域分析以及城乡规划管理相关领域基本理论和实操技能,在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方面获得较多训练,对当前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有一定了解,具备较好知识结构、创新精神、统筹意识和动手能力,能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从事相关科研、规划设计和管理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学院领导

1、院党委书记:宋鸿,全面主持学院党务工作

2、院长:余意峰,全面主持学院行政工作

3、院党委副书记:袁勋,分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完成书记、院长交办的其他工作

专业设置

旅游管理专业(管理学学士,学制四年)

专业简介:

湖北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开设于1989年,是教育部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拥有教育部、财政部授予的国家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实验区、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和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拥有国家文化和旅游部授予的旅游规划甲级资质和中国旅游研究院授予的生态旅游研究基地。《2016年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RCCSE) )发布的"中国大学本科专业排行榜"中湖北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排名全国第10。经过三十多年发展,本专业已成为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国家级色专业,为全国培养了一大批旅游行业领袖人才。本专业:

1.教学立足于管理学与旅游学的基础理论平台,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与专业素养;

2.关注世界旅游学术与产业发展前沿与国际动态,教学内容与方法与国际接轨,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与国际意识;

3.注重实践环节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具有良好的中外文语言表达能力与沟通能力,善于运用理论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社会实践与适应能力强。

培养目标:

湖北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和专业素养,具备一专多能和创新思维,能在旅游类和文化类领域从事管理工作的创新创业型高素质旅游人才。

主要课程:

旅游学概论、旅游接待业、旅游目的地(景区)管理、旅游消费者行为、旅游经济学、旅游规划与开发、旅游法规、旅行社管理、旅游文化学、旅游财务管理、旅游市场营销、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等。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理学学士,学制四年)

专业简介: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源于1942年创建的地理专业,20世纪80年代形成了区域研究和规划的体系,1996年湖北大学获得人文地理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01年人文地理学科成为校级重点学科,2007年该学科成为湖北省重点学科。经过长期的教学与研究积累,目前已逐步形成特色鲜明、国内有一定知名度、省内有较高地位的人文地理学学科点,拥有旅游地理与旅游规划、流域治理与生态修复、城市地理与国土空间规划等特色研究领域。

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良好人文地理科学素质和城乡规划设计能力,掌握人文地理、区域分析以及城乡规划管理相关领域基本理论和实操技能,在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方面获得较多训练,对当前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有一定了解,具备较好知识结构、创新精神、统筹意识和动手能力,能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从事相关科研、规划设计和管理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

人文地理学、自然地理学、地球科学概论、地图与测量学、经济地理学、计量地理学、城市地理学、乡村地理学、城市与区域规划原理、土地资源管理学、规划制图、国土空间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旅游地理与旅游规划、景观规划与设计、空间大数据分析与应用、大数据与城市规划、流域规划与生态修复、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与应用等。

毕业去向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毕业生去向:旅游文旅行政管理部门和文旅企事业单位从事管理工作,也可通过继续攻读研究生进入高等院校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

主要对口工作岗位:

1、文旅(厅)局及相关政府部门公务员;

2、文旅相关公共事业单位专业管理人员(国家公园、城市休闲公园、博物馆、美术馆等);

3、旅游景区开发与运营管理人员;

4、旅游地规划与营销管理人员;

5、酒店及旅游民宿的筹建与运营管理人员;

6、在线旅游平台企业(如:携程、飞猪、去哪儿)大数据分析与平台资源管理人员;

7、旅行社线路策划与产品研发人员;

8、研学旅行机构研学课程研发人员及研学导师;

9、会展与节事活动策划及组织管理人员。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毕业生去向:政府规划管理部门和规划设计企事业单位从事相关工作,也可进一步深造,报考地理学、地质工程、城乡规划和区域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等学科点硕士,进入高等院校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

主要对口工作岗位:

1、各级政府规划管理部门、国土管理部门、环境保护部门、建设部门公务员;

2、规划设计、国土资源评价及资源信息化管理、环境评价及管理等方面的公司及研究机构相关工作人员;

上一条:法学院

下一条: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