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专业

学部学院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专业 - 学部学院 - 正文

新能源与电气工程学院

来源:招生办公室   发布日期: 2025-06-19    审核:招生办公室 点击:  

一、学院简介

湖北大学新能源与电气工程学院现为湖北省高校试点改革学院,是湖北大学于2024年以独立学院实体化运行的新工科学院。学院在太阳能、生物质能源、氢能源、锂离子电池、电气工程等领域有长期科研积累,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物理学、电子科学与技术等多个关联学科支撑,已建成国家“能源捕获和环境传感绿色技术”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功能材料绿色制备与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在U.S. News 全球最佳院校排名中,位居能源和燃料领域全球261位。

师资力量

学院现有教职工30多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10人,博士生导师6人、硕士生导师21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达到100%,有海外经历教师达到60%,入选国家级和省部级人才十余人次,2024年3位教师入选斯坦福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近五年来共承担各级各类纵横向项目100余项,科研总经费5000多万元。获湖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等省部级科技奖励多项;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发表SCI收录论文20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0余项。

科研平台

学院基础设施齐全,仪器设备先进。拥有球差电镜、双束扫描电镜、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小角X射线散射仪、综合物性测量系统、电子磁旋共振谱仪、共聚焦拉曼光谱仪、高温凝胶渗透色谱仪、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动态力学热分析仪等大型仪器设备100多台(套),价值1亿多元。

产学合作

学院在科研方面注重应用导向,先后建成顾地科技-塑料管道系统湖北省工程实验室等十余个校企合作平台;与容百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贵州电网等省内外上百家上市公司、头部企业、产业链关键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25年,“专精特新企业”浙江聚弘凯智能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与学校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公司将投入3000万元科研经费,双方在智能电器研发领域搭建产学研融合创新平台、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共建实习实践基地,开展深度合作。

人才培养

学院在校生规模500余人,其中本科生300余人,硕士生200余人,博士生12人。现有全日制本科专业: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研究生专业方向:材料、化学、化工、能源、电气等相关专业领域,博士生专业方向: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能源和电气两大领域对交叉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通过“学科专业融合”“产教融合”“科教融合”等加强专业交叉融合培养,通过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校地、校企合作共建实习实践基地,为新工科人才培养提供条件保障。学院毕业生深受世界500强企业、世界一流大学及研究所青睐,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其中升学率连续位于65%以上。

二、专业简介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本科,工学学士学位,学制四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紧扣国家“双碳”战略和新能源产业发展需求,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新工科本科专业,具有多年的办学基础和办学经验,旨在培养具备坚实的材料、物理、化学和电子等学科基础知识,系统掌握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的设计与制备工艺、测试技术与质量评价、新能源系统与工程等方面的专业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能够在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的研究机构、企事业单位从事研究、技术开发、工艺和器件设计及相关管理工作的复合型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工程基础、材料结构表征及应用、电化学原理及应用、电化学实验、新型储能材料、太阳能电池原理及工艺、锂离子电池、光伏系统设计及应用、光电材料与器件、电子封装技术。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在新能源、新材料、电力电子、储能技术等领域从事科研、技术开发、生产管理等工作。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工学学士学位,学制四年

培养目标:专业服务国家“双碳”战略和能源电力行业发展需求,旨在培养具备扎实的数学、物理、电工电子、计算机及控制理论等学科基础知识,系统掌握电力系统分析与设计、电气设备与自动化控制、电力电子技术、新能源发电与智能电网等领域的专业理论与工程技能,能够在电力能源、工业自动化、智能制造等领域从事系统设计、技术开发、工程应用、运维管理及科学研究的复合型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工程制图、电路原理、模拟数字、电子技术、电力系统分析、电机与拖动、自动控制原理、电力电子技术、高电压工程、电气PLC控制技术、新能源发电与并网技术。

就业方向:毕业生就业领域广泛,涵盖电力系统、智能制造、新能源、轨道交通等多个行业。

上一条:文学院

下一条: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