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咨询QQ:321514305

招生咨询QQ群
招生咨询电话:027-88663045

湖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于2006年,现为湖北省高校试点改革学院、湖北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首批全省高校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学院现设有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材料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3个本科专业和 “荆楚卓越工程师”协同育人计划、材料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等2个特色办学项目。其中,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为国家级特色专业、湖北省品牌专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材料化学为国家一流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为湖北省一流专业。在校生规模近1600人,其中本科生近940人,研究生670人。学院毕业生深受世界500强企业、世界一流大学及研究所青睐,就业率常年保持在95%以上,其中考研出国升学率高达55%以上。
学院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和硕士授权点,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材料与化工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材料科学学科在ESI世界学科排名前1%中进入2‰2‰(2025年3月,居251位,1.62‰),连续多年入选U.S.News世界最佳大学排名榜、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已建成国家“能源捕获和环境传感绿色技术”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国家111计划)、功能材料绿色制备与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有机化工新材料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高分子材料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省能量转换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省光电信息功能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业废弃物绿色产业化应用技术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胶体与聚合物制备与应用湖北省中试基地等学科发展平台。

举办2024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湖北)暨“世界著名科学家武汉论坛”智能传感技术分论坛
学院现有教职工112人,其中博士生导师30人,硕士生导师92人,教授32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比100%,入选国家级和省部级人才50余人次。
学院现有20个科研团队。近五年来共承担各级各类纵、横向项目48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国家级项目49项,科研总经费达11477万元。获省部级科技奖励4项;在Nature Synthesis、Angewandte Chemie、Advanced Materials、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发表SCI收录论文120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20余项。

举办中德双边VO2基节能涂层暨能源材料和纳米技术研讨会
学院科研注重应用导向,先后建成顾地科技-塑料管道系统湖北省工程实验室、武汉海创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湖北大学校企合作平台等数十个校企研发平台;与诺德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容百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湖北兴发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天马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湖北和远气体股份有限公司等省内外上百家上市公司、头部企业、产业链关键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学院基础设施齐全,仪器设备先进。拥有球差电镜、双束扫描电镜、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小角X射线散射仪、综合物性测量系统、电子磁旋共振谱仪、共聚焦拉曼光谱仪、高温凝胶渗透色谱仪、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动态力学热分析仪等大型仪器设备100多台(套),价值1亿多元。
学院积极开展对外合作与交流,先后与英国曼彻斯特城市大学、博尔顿大学、美国阿克隆大学、加拿大约克大学、德国吉森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韩国东国大学等国外学术机构建立了学术交流和科技合作关系。学生赴英国曼彻斯特城市大学、博尔顿大学等高校进行联合培养。获教育部批准,学校与英国曼彻斯特城市大学合作设立湖北大学曼城联合学院,内设材料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和材料与化工硕士专业。

举办优秀大学生夏令营
学院恪守“融才求道,琢材成器”的院训,正在努力建成材料科学学术创新人才培育基地、材料工程技术管理专家培育的摇篮、新材料产业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的孵化器、新材料人才国际合作培养的示范区,为我国乃至世界材料科学的发展作出新贡献!

学生团队获全国金相技能大赛团体一等奖
专业介绍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能源高分子/特种高分子)
本专业紧密对接国家新材料战略需求,依托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科研平台,秉承"创新型、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培养理念,构建"价值-知识-能力"三位一体培养体系。致力于培养具备家国情怀与工程伦理意识,系统掌握高分子材料合成、结构与性能调控核心技术,精通能源存储与转换材料(固态电解质/柔性光伏)、尖端特种高分子(航天航空/生物医用材料)等前沿领域专业知识,具有卓越的工程实践能力、全球化视野和突破性创新思维的行业领军型人才。毕业生将在新能源电池、航空航天材料等"卡脖子"领域,承担关键材料研发、智能制造工艺设计及产业链技术管理等核心工作,通过深度校企协同育人、重大科研反哺教学等特色模式,为破解新能源材料寿命瓶颈、实现高分子高端制品进口替代提供人才支撑,全面服务碳达峰碳中和战略与新材料强国建设。
主要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材料科学基础、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材料结构表征及应用高分子化学实验、高分子物理实验、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实验、功能高分子材料、能源高分子材料、高性能高分子材料等。
材料化学专业(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AI方向)
培养目标:材料化学是研究材料结构、性能与化学合成的学科,通过 AI数据驱动和算法优化为其提供新研究范式。专业培养具备化学、材料以及计算材料学科有关的交叉理论知识与应用能力,系统掌握智能材料与器件的设计与制备工艺、AI加速分子动力学模拟的专业基本理论与技能,能够从事智能材料、化学领域的科学研究、教学、技术开发、试验研究、企业管理和经营等方面工作,适应Al新经济形态的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主要课程:高等数学、计算机辅助设计、仿生智能材料、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材料科学基础、高分子科学概论、智能材料表面与界面、材料腐蚀与智能防护、基础化学实验、综合化学实验、智能材料合成与制备实验、智能材料表面工程及成型加工实验等。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芯片方向)
培养目标:本专业面向光电和半导体产业国家重大需求,培养具备坚实的物理、材料、光电子芯片工艺等基础知识,系统掌握光电材料设计与制备工艺、芯片测试与封装技术以及光电传感与探测系统与工程等方面的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能在光电信息、能源、智能建筑、绿色制造系统及其相关领域,从事光电材料、集成芯片等领域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组织、营销和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工程基础、材料结构表征及应用、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半导体器件物理、光电材料与器件、光电传感与探测技术、发光显示材料与器件、电子封装技术等。
特色办学项目(2个)
材料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从大二学生中选拔)
培养目标:对标一流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实现一流学科人才培养制度创新,专项开展精品学业导师培养制度。遴选一流的优秀学者指导本科生,打造材料学本科生中的学术明星、发明明星、创业明星等特色人才。本计划培养具有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基础和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创新素质与创业精神、国际视野与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毕业生可从事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理论研究,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研发等科技工作,也可承担相关专业领域的教学、科技管理与经营工作。
培养特色:按照“平台+模块”的模式进行课程体系建设,突出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采用精品导师制、自主选择专业、个性化培养、外语强化、创新性实验计划等培养模式,因材施教,资助1万元/人次作为专项培养经费。
“荆楚卓越工程师”协同育人计划(从大三学生中选拔)
培养目标:本计划培养具备扎实的工程理论基础和工程实践能力、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良好的交流和沟通能力;具有产品实现的“材料、设计/结构、工艺/设备和测试技术”四个要素的组织、开发和管理能力;毕业后主要从事原材料开发,产品、工艺和设备设计、产品和企业管理、工程服务等工作;具备良好职业道德的应用型高级工程人才。毕业生达到卓越工程师国家通用标准(本科工程型人才)要求,可获得见习工程师技术资格。
培养特色:实施“3+1”的本科培养模式(即3年理论教学+1年的实践教学)。按照“平台+模块”的模式进行课程体系建设,注重素质拓展和实践能力培养。采取校企双导师制、指导性学分制、产教融合制、汇报研讨制等以学生为中心、强化主动学习和主动实践能力的培养方案。